首页  > 古代  > 大明:不装了,我祖父是朱元璋 > 

第6章 你想起了什么吗(2209字)

第6章 你想起了什么吗(2209字)

发表时间: 2024-09-25 18:39:06

刹那间,朱元璋的眼眸陡然睁大,满脸惊愕。

这小子,竟然洞悉自己诛杀胡惟庸和李善长的深层原因?

当初朱元璋为二人保留颜面,仅以谋反之罪将其处决,若究其根本,完全可以定他们篡权夺国之罪!

然而,这些真相,他从未对任何人提及!

诸多秘密,朱元璋都深深埋藏于心底,独自承受,宁愿成为世人眼中那个残暴的君主!

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朱元璋的无奈与苦衷?

这两位开国重臣,倚仗昔日辅佐之功,滥用职权,任人唯亲,败坏朝纲,结党营私,玩弄权术。

外地官员入京,不是先到吏部报到,反而是先去拜会李、胡两家,他们家族势力之盛,甚至超越皇亲国戚。

“即便如此,皇上依然顾念旧情,容忍这两位宰相长达十七载,直至最后不得不挥动屠刀,指向那些曾经的老战友。”

朱怀仿佛并未察觉朱元璋的惊讶,仍滔滔不绝地说下去:

“试想,皇上面对这样的局面,不仅要亲手对昔日同僚举起屠刀,承担千古骂名,还要维护这些老朋友的颜面,这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为无奈之事吗?”

朱元璋似乎回想起了那段不愿回首的往事,旋即他猛然一震,不禁打了个寒颤。

“孩子,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事?”

朱元璋震惊地看着朱怀,满脸难以置信!

因为朱怀刚才所说的,竟然与当年实际发生的情况分毫不差!

这怎么可能?

这些事情,是深藏在朱元璋心中的秘密,无人可知!

朱怀尴尬一笑:“在南直隶漂泊数年,各种事情都能听闻一二,再经过一番梳理分析,深入思考,也就大致明白了。”

话音刚落,朱怀也愣住了。

原来,这些事情,史书中并无记载。

完全是他在民间漂泊多年,搜集到的各种信息,经过整合分析后,推断出的最为合理的情节链条!

他自认凭过去的见识无法透视表象,探寻内在的因果。

然而,事实证明,他做到了。

那么,唯一的推测可能是,在系统融入了“天意”般的智慧后,展现出的逻辑推断能力!

朱元璋陷入回忆,略带苦涩地向朱怀试探性问道:“依你看,当年朕诛杀那些人是否错了?”

朱怀摆摆手,语气坚决:“若换作我,恐怕下手会比先皇还早,能忍耐至今,已是先皇格外开恩了,但他们却不领情。若是寻常百姓,也许可以网开一面,但作为皇帝,必须得顾全大明江山全局。”

朱元璋颌首赞同,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困扰他已久,此刻得到了共鸣,心境豁然开朗不少。

身为帝王,他本无需他人理解其决策背后的缘由,然而帝王也是人,同样渴望获得认同。

他品味着朱怀的话,眼中闪烁赞赏之色,不住地点点头,捋着胡须追问:“你说当年朕辛苦劳碌、堪称贤明君主,此言何解?”

朱怀解释道:“这其实很简单,新朝初建,百废待兴,诸多政务都需要皇帝亲自操劳,怎能不疲倦呢?而难得的是,先皇出身农家,即便登基为帝,仍能保持脚踏实地的品性,实属难能可贵。”

这句话,朱怀是发自肺腑的。

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,大概只有朱元璋在称帝之后,依然能够保持农民的本色。

朱元璋深受触动,满怀感慨:“确实如此!新朝初创,国家动荡不安,稍有差池,大明江山就可能走向歧途,皇上他老人家若不多吃些苦,多受些累,又如何能让这份基业千秋万代传承下去?现今承受的劳累和困苦,总好过让后世子孙遭受磨难!”

朱元璋一生中最在意的软肋便是他的子嗣,也正因为这个软肋,最终引发了骨肉相残的悲剧。

这些事情,朱怀不愿过多与老黄头讨论,并非有意隐瞒,只是觉得没有必要争论。

朱元璋专注地凝视着朱怀,那张坚毅的脸庞酷似他的长子朱标,甚至连眉宇间的神态都有几分相似之处。

朱元璋犹豫起来,心中一阵紧缩。

这个年轻人确有过人之处,这般出色的分析能力,令朱元璋禁不住连连称赞!

近两日,朱元璋料理了朱标的身后事,接下来便是要考虑立储的问题。

他已六十三岁高龄,未知还能活多久,大明江山亟需新的接班人。

他自行订下了规矩,大明储君必出于正统嫡系。

如今,太子朱标已故,按礼法而言,唯一合法的继承人选似乎只有孙子朱允炆。

当然,严格来说,另一个孙子朱允熥也有资格成为合法继承人。

因为在那之前,朱允炆并非嫡子身份。

朱元璋并非没有考虑过朱允熥,但这孙子实在让他看不上眼。

朱元璋喜欢有担当、有责任感、有孝心的继承人,而朱允熥却性格懦弱,读书不成,且胆小怕事,面对朱元璋连话都说不清楚,这样的孙子,他又怎能把江山交到他手中?

倘若眼前这个少年,真如传闻所言,是从九年前的棺椁中爬出,从钟山帝陵破土而出,

朱元璋心头一紧,思绪万千。

“老黄头,你怎么了?”朱怀疑惑地询问。

朱元璋抬起眼帘,徐徐说道:“孩子,陪朕出去走走,可好?”

朱怀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。

此时老爷子正处于极度哀痛之中,出门走走、排遣一下心情,自然是件好事。

“走!”朱怀干脆利落。

这股直爽劲儿,倒真是像极了自己!

朱怀搀扶着朱元璋走出秦淮河边的小院,顺着秦淮河,朝着大明宫的方向缓步而去。

越是接近大明宫,本应遇见的达官显贵却一个不见。

原因无他,只因锦衣卫早已在此清场!

路上异常冷清,朱怀不禁好奇地问道:“这一路上怎么没看见几个人?”

朱元璋开口询问:“是不是都去悼念大明太子了?”

朱怀应声回应:“啊,我险些忘了此事。”

两人已并肩立于宏伟庄重的大明宫城门前。

尽管这座城门气势非凡却不显奢华,朱元璋崇尚节俭,不愿耗费财力与民力,令皇宫过于金碧辉煌。

从远处望去,城门的樟木立柱上,不少红漆虽已斑驳剥落,却始终未重新粉饰。

朱元璋的生活态度与普通百姓无异,凡实用之物,能省则省,不必刻意购置新品。

“孩子,你想起了什么吗?”

朱元璋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紧张,小心翼翼地注视着朱怀。

他今天特意带朱怀来到此处,正是期望通过重现旧景,激发朱怀的记忆!

事关大明皇太孙的重大事宜,他必须万分慎重对待!